摘要 目的 减少患儿对静脉穿刺的紧张、恐惧情绪,提高患儿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。方法 选择2011年1—6月份在门诊输液室接受静脉穿刺的年龄为3—6岁患儿300例,其中对照组选择2011年1—3月份患儿150例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,干预组选择2011年4—6月份患儿150例根据患儿的心理特征分别实施穿刺前、中、后的心理干预,并将其主动配合性及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。结果 2组患儿配合静脉穿刺主动性有显著差异性(P<0.01),干预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92%,对照组68%(P<0.01)。结论:心理干预能减轻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紧张、恐惧情绪,激励患儿学会自控,主动配合护士操作,使静脉穿刺率得到了提高。
关键词 心理干预;学龄前患儿;静脉穿刺
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,由于学龄前儿童因为心理、生理的特殊性,情绪常不稳定,进入医院后各项治疗检查都使其很不适应,表现为忍耐性差,害怕打针吃药,或以前曾经接受过静脉输液疼痛刺激,通常对静脉输液表现强烈的反抗行为,哭闹不止,拒绝治疗。为了减少护患纠纷,提高工作效率,保证护理质量,我们对150例在2011年4—6月份门诊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的年龄为3—6岁患儿在静脉输液穿刺前、中、后分别进行心理干预,收到了满意的效果,现报告如下: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
选择2011年1—6月份来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治疗的患儿300例,年龄3—6岁,平均年龄4.6岁。其中对照组选择2011年1—3月份患儿150例,干预组选择2011年4—6月份患儿150例,两组患儿的年龄、性别、静脉条件及认知能力等无显著差异性。
1.2 方法
1.2.1 两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均选择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、视力良好、静脉穿刺技术熟练且善于与患儿沟通的护士完成。对照组按常规操作程序进行静脉穿刺;干预组在常规操作程序基础上结合多种心理干预方式进行静脉穿刺。
1.2.2心理干预的方法
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,心理干预对患儿尤为重要,因患儿年龄小,不善于表达,因此需要我们细微的关怀,多与患儿进行交流,多表扬鼓励,消除患儿的陌生感,缓解其紧张情绪,从而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,取得患儿的配合。
1.2.2.1 静脉输液前 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。在患儿进入输液室时,护士要面带笑容,以亲切的语言,和蔼的态度主动热情去接触患儿,亲切称呼患儿的名字,对他的外表服饰或其它特别的地方进行赞扬,询问患儿在幼儿园的表现、学习内容、和小朋友的关系等等,取得患儿的信任。在进行操作准备时,护士不停的讲些夸奖、关爱、鼓励的话语,如:“你真勇敢,真坚强,阿姨打针只有一点点痛,就像蚊子叮一下一样”。在选择穿刺静脉时让患儿共同参与选择穿刺在手或脚,是左还是右,使患儿树立自信心,积极配合。同时针对患儿自控能力、认知水平低,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差、发展性变化的特点[1]。在穿此前向患儿讲解穿刺的目的和方法,使患儿懂得“打针”是为了治病的道理,从心理上接受“打针“的事实。
1.2.2.2静脉穿刺时,通过一边穿刺一边询问患儿感兴趣的话题,从而转移患儿的注意力,以缓解穿刺时的疼痛感。在穿刺时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表扬患儿,让患儿感受到被表扬的愉快感而更加积极配合。
1.2.2.3静脉穿刺后,护士要及时表扬、夸奖患儿。比如说:“XX小朋友,你真棒,是阿姨见到过最勇敢的孩子”。并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病房,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,只要患儿能理解,告诉他要按时服药,坚持“打针”,病很快就会好起来。对患儿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,取得患儿的信任,并为下一次输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。
1.2.2.4个性化心理干预 通过一般干预,观察患儿的反应,了解患儿的性格、心理特征,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。学龄前儿童一般具有以下性格、心理特征:好强型、胆小型、不讲理型。好强型患儿对一般心理干预有效,听到赞扬后就比较平静,表现出接受或配合;胆小型患儿对一般干预不大,看到护士就害怕,哭闹不安,针对这类患儿,护士要积极安抚患儿,不断赞扬和鼓励,提前给予赞赏,以减轻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恐惧;不讲理型患儿一般在家中已被娇纵,对上述干预效果甚微,谁说的话也不听,拼命挣扎,对这类患儿还要加以威慑性的语言,患儿一害怕就不敢动了,即使还哭手脚也不敢乱动。
1.2.2.5对家长的干预 向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,并告知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,使家长积极配合护士安慰患儿,顺利完成静脉穿刺。
2 结果(表1)
表1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配合情况
组别 例数 被动配合 主动配合 一次穿刺成功 一次穿刺成功率(%)
干预组 150 33 117 138 92
对照组 150 81 69 102 68
结果显示,通过对患儿进行输液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,患儿对静脉输液不再惧怕,大多数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护士进行静脉穿刺,极大的提高了静脉穿刺率。
3讨论
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分化已相当完整。一般成人所体验到的情况,大都已被其体验,只是他们尚未学会控制自己,缺乏自制力,没有持久性和坚韧性,却相反的表现为执拗性和冲动性,在接受静脉输液时固执己见,甚至大哭大闹。如有些患儿因为害怕打针,在花了很多时间说服后答应配合,一旦消毒开始,便哭闹着不肯合作,使接下来的操作无法继续下去,最后只能强行按压肢体完成穿刺,因此,护士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术,还应当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,学会观察、交谈、辨别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,学会说话的技巧。以往护士都会以“打针不痛”来争取说服患儿配合穿刺,实际上患儿都有过相反的感受,因此不如说“有一点点痛,就像小蚂蚁咬一口一样,但你很勇敢,对不对!”,以说真话来取得患儿的信任。更不能恐吓患儿,如“不听话就多给你打几针等”,这样虽暂时解决问题,但容易在患儿幼小的心灵中对输液留下可怕地记忆,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,甚至会让患儿觉得治疗是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惩罚,从而产生抗拒心理。孩子哭闹甚至反抗容易造成穿刺失败,而重新穿刺又加深患儿的痛苦,加重恐惧心理,患儿在恐惧时儿茶酚胺增加使周围血管收缩,增加穿刺难度[2],还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创伤,影响正常生长发育[3],且现在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,家长的溺爱心理和对治疗手段的不理解,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[4]。
综上所述,护士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,注重自身仪表,做到微笑服务,根据患儿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心理干预。针对患儿有被尊重、同情、支持、鼓励和爱得需要,我们用亲情的爱抚、温和亲切的表情和言语表示同情和关爱;用赞扬性语言和目光表示鼓励;用宽容的态度对逆反心理强烈的患儿表示理解。并通过家长的支持,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,因而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,提高了患儿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的认知能力,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一些健康知识的宣讲,增加家长对护士信任和理解,协助安慰患儿,配合治疗,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,增加了护理服务满意度,营造了医院护理文化,增进了护患沟通,提升了医院的形象和竞争力。
参考文献
[1] 郁立群,屠丽君.儿童疼痛行为评估[J].中华护理杂志,2003,38(5);375-376.
[2] 李心天.医学心理学[M].北京.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;16.
[3] 严 谨.学龄前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[J].中华护理杂志,2002,35(10);584.
[4] 黄敬亭.健康教育学[M].北京;科学出版社,2004;18.
上篇:
下篇: